1、立秋后忌寒食。立秋當天有啃秋瓜的習俗,也就是為了迎接秋天的到來,期盼天氣趕緊轉涼,用“啃秋”的方式來清除暑氣避免痢疾。因為立秋時節氣溫還是偏高,人體為了適應天氣的變化,生陳代謝也發生了變化,所以要注意腸胃健康。而西瓜屬于比較寒性的水果,立秋之后我們就要盡量避免吃西瓜了。
2、貼秋膘進補。由于經歷了“苦夏”的食欲不濟,人們往往都容易變得消瘦。所以立秋這天,在我國一些地區流行“貼秋膘”習俗。并且一進立秋,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墒俏覀冊谶M補的時候,必須要注意不能暴飲暴食,攝入過量,更不能吃一些易上火的食物。
3、立秋宜祛暑滋陰。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所以,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4、擇吉日祭祖。在古時候,立秋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象征著秋收季節的到來。所以民間都會挑選黃道吉日祭拜,感激上蒼和祖先的庇佑,并舉行嘗新儀式,以慶祝五谷豐登。古人認為,上蒼庇佑,才能風調雨順;春耕秋收,不能忘記祖先。所以每到重要節日,都要祭祀、感恩。
5、心理調適。立秋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雖然悶熱的暑氣依然存在,但人們一早一晚的感覺好多了。尤其是昨晚的一場細雨更是給人們帶來了秋的涼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確晝夜溫差的展開,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都受到抑制,導致機體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里煩躁、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
相關閱讀:
立秋日晨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飲食方面,立秋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飲,或是飲燒酒,都廣泛流傳由來已久的食俗。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我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比較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立秋要注意什么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所以,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當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異常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所以,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由www.deadlywidereceiver.com整理]
3、心理調適
立秋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雖然悶熱的暑氣依然存在,但人們一早一晚的感覺好多了。尤其是昨晚的一場細雨更是給人們帶來了秋的涼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確晝夜溫差的展開,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都受到抑制,導致機體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里煩躁、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
那么我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注重是心理調節,堅持樂觀情緒,切莫“秋雨晴時淚不晴”的自尋煩惱。飲食上滋養好心境早餐必須要吃,盡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攝取量,以增強耐力與意志力。同時要多吃蓮藕、蓮子、甘草、紅棗、龍眼等,這些食物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對焦慮、抑郁很有幫忙。核桃、魚類等包含較多磷質,也會幫人們消除抑郁。
立秋為什么還是這么熱
立秋是一個重要的時空分界點。此時,陽光到達黃經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中國人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他們不是敏感的作家,不是時刻關心農事的農民,那么,立秋在身體感受上的變化并不大。
夏伏的暑氣在立秋后并未立刻消失,“秋老虎”的余威甚于夏熱,立秋所以又稱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來臨。對中國的很多地區來說,節氣上的“立秋”并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氣象學家認為,僅有“連續五天日均氣溫低于22℃”的地區方可斷為入秋。
從這個標準看,中國相當多的地區正式入秋的時間要晚于立秋一兩個月,而每年的大熱三伏天的末伏也在立秋之后。中國南方的節氣還是夏暑之氣象,臺風季節,天氣酷熱,中醫所以把從立秋起的日子稱為“長夏”。
擴展閱讀:
立秋的民間風俗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比較。秋風一齊,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2、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證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構成秋澇。
3、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能夠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能夠防瘧疾。
4、吃“渣”
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5、秋忙會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6、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7、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8、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能夠免除一年的瘟疫。
9、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并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10、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能夠一秋不犯痢疾。
11、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比較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12、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