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一):
此刻已經沒人能說清他們彼此第一次相見是在什么時候,可是彼時,梁正是人生的最好年華——十七歲。家門風范使他看上去與眾不一樣,儼然一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言語間略顯穩重但不乏幽默。而林則風華初露——十四歲,正值水般澄澈、花般嬌艷的年紀,明眸皓齒,神采飛揚。她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語言所不能表達的魅力,似靈動的精靈,只一眼,便住進了梁思成的心里。
世家的教育與文化的底蘊使他們志趣相投,心有靈犀一點通。經常是林笑談之中迎上梁眼里閃爍著的調皮的火花,就明白他已經完全理解了自我的思想。還有很多時候,梁思成對林徽因講著什么,使得她很吃驚,這正是自我想要說的,怎樣從他的嘴里表露出來了呢。精神的交融和靈魂的互相抵達使他們的心漸漸貼近,終極碰撞出了愛的火花。
梁并不是個善于言辭的人,但他不動聲色的諧謔,經常讓林徽因開懷大笑。他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篤誠寬厚卻讓林徽因感到有一種安全感。他又是個胸襟開闊、坦蕩無私又能細致進微地照顧別人的人,是個真正的男子漢。林在生活里所碰到的任何煩擾和偶然涌起的茫然心境,在他那里都會得到勸慰和開解。
兩個年輕人沉醉在愛的快樂中,充分享受著感情的歡快與甜蜜,他們第一次明白,原先真正的愛能夠讓心變得像白云一樣柔柔。溫情仿佛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沐浴在愛河里的兩個人想訴說,想歡笑,想歌唱,想把這歡樂帶給每一個人。這不是一般意義的歡樂,這歡樂來自靈魂,將引領他們飛往天堂。
婚前,梁問林:“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后都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婚后,梁思成曾詼諧地對朋友說:“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我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我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從外地回來,林很沮喪地告訴他:“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明白怎樣辦才好?”梁聽后十分震驚,一種無法形容的痛苦籠罩了他,經過一夜的思想斗爭,雖然自我痛苦,但想到另一個男人的長處,他毅然告訴妻子: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金岳霖,我祝你們永久快樂。”而林不僅僅沒有離開他,反而感動萬分地對梁思成說了一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語:
“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
是的,她已經是個傳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著如許煙波歲月,隔著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書頁中的一個剪影。所有人都明白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為她寫下那樣的詩句,可是最終她還是沒有選擇他??墒?,比起徐志摩那樣激烈的愛,金岳霖的脈脈深情更令人動情。
汪曾祺寫過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個這樣的細節: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眾人大惑不解。開席前,他宣布說:“今日是林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嘆唏噓。
他為了她終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代替她。即使多年后,當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僧斢腥四脕硪粡埶麖奈匆娺^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貌,喉頭微微動著,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里。最終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
林的追悼會上,他為她寫的挽聯格外別致,“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總是用來指艷日,豐盛與富饒。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跟人說,追悼會是在賢良寺舉行,那一天,他的淚就沒有停過。他漸漸說著,聲音漸漸低下去,仿佛一本書,慢慢翻到最終一頁。
有人央求他給林的詩集再版寫一些話。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過很多神色,仿佛一時間想起許多事情。但最終,他仍然搖搖頭,一字一頓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當同她自我說,我不能說。他停一下,又繼續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我說的話,我不愿意說也不愿意有這種話。他說完,閉上眼睛,垂下頭,沉默了。
他從來沒對她說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說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無言地做這一切。愛她卻不舍得讓她痛苦選擇,所以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說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愛固然值得珍惜,可是要人愛你一時一刻并不難??墒亲蠲雷詈玫?,是有個人在至老時候還會想起你。那樣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從未忘懷過你。他會想起你年少時候的容顏,在他心中,你永久都是十七歲的那個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會想到嘴邊不自覺地輕輕地微笑起來,嘆息地說,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萬語的,可是已經不必說了。那樣的你,在那樣的他的心中,便是獨一無二的萬古人間四月天了。[由www.deadlywidereceiver.com整理]
梁思成的故事(二):
在軍用地圖上標古建筑
1948年底,在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后,毛主席隨即擬訂了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并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鑒于棄守只是時間問題,國民黨當局試圖迫使在北平的高校南遷。
就在遷與不遷爭議之間的一天,有兩位穿灰布衣服的人,在一位朋友的'引領下,來到梁思成先生家中。來人取出一幅北平的軍事地圖,說:“我們的部隊正在做進駐北平的準備,出于完好保護北平城中珍貴的文物古跡、書籍檔案的研究,黨中央和毛主席主張和平解放北平,可是如果傅作義拒絕理解和平改編,我們只能強行攻城。我們早知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建筑學家,現請先生把有重要文物古跡和古建筑的地方在地圖上標出來,以使之避開炮火。”
當時,梁思成正為北平城中很多的名勝古跡、古建筑群落的命運擔憂,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難,使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瑰寶毀于一旦。所以,以前從未直接和中-國-共-產-黨人打過交道的梁思成聽了來人的這番話,感到十分驚愕:共-產-黨對保護文物古跡竟如此重視!而當他又聽來人說他們的上級表示,寧可付出流血犧牲代價,也要盡最大可能保全古建筑一磚一瓦時,他更被深深地感動了。他隨即和妻子林徽因,用紅筆在那幅軍用地圖上,把他們認為必須異常加以保護的地點,一一圈點了出來。北平最終獲得和平解放,國人額首稱慶。而梁思成夫婦晝夜圈點禁止炮轟地圖一事,則成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永久佳話。有了這次經歷,梁思成毅然做出了留在清華大學等待解放軍到來的選擇,拒絕了國民黨派飛機接他到臺灣的邀請。
如何在解放戰爭中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僅僅有高層領導人的重視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措施保障。中共中央特地派人來請教梁思成,傾聽他的看法和意見。這一做法正貼合梁思成千方百計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心愿,于是他慨然應允,為中央人民政府和解放軍編印一本《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以供在解放各個城市和地方時用。
梁思成擔綱這件大事,率領清華建筑系的部分教師及中國建筑研究所人員一齊動手,從《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的資料、封面到書的版式設計都親自定奪。1949年6月,這本《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印出,發給各路解放大軍。在該書的說明中,明確寫道:“本簡目的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軍作戰及接管時保護文物之用。”
這本飽含了梁思成等人心血的《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發到解放軍手中之后,不僅僅在解放各個城市、地方時避免了不少盲目的破壞,并且對解放初期開展古建筑調查、保護、研究工作也供給了指導,它能夠稱為新中國文物保護史上重要的歷史文獻。
當時在中國建筑研究所工作的羅哲文,直接參加了《簡目》的編寫,并擔任了初稿的全部油印刻制和印刷裝訂工作。
梁思成的故事(三):
梁啟超梁思成
梁啟超梁思成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兩個人物,梁啟超是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的名稱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他是我國清朝末年著名人物,參與過維新變法,是維新派的代表性人物。
梁啟超的前半生都在為中國的政體而奮力奔走,他主張清朝實施改革進行君主立憲制,這樣就能在保證國家完整的情景下,讓祖國變得逐漸富強,于是他開始向著這個目標而奮力。
可是他主張和領導的維新變法由于頑固派的阻撓而失敗了,最終梁啟超不得不逃到日本避難,之后在袁世凱的政府中做官。梁啟超的晚年開始致力于學術研究,他在學術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對改變中國的文體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認為清朝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他沒有繼承父業從事政治,而是對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師。我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梁思成參與設計的,還有天津市的整體規劃,梁思成也有進行參與,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建筑大家。
同時梁思成還致力于對中國古建筑的保護工作,梁思成一生都在為保護中國的古建筑而奮力,他以往親自和自我的妻子到全國各地去測量和研究古建筑,并留下珍貴的資料。他還以往呼吁保護老北京,可是這沒有得到回應,為此還和北京市吳晗進行過激烈的爭吵,但最終也沒有將老北京保住。
梁思成的故事(四):
梁思成星座有兩個說法,一說他是白羊座,一說他是金牛座,為什么會出現兩個星座呢,因為他出生的時間是1901年4月20日,在有些星座版本里,4月20日是白羊座,另一些星座版本里,4月20日是金牛座。
認為梁思成星座是金牛座的人還是比較多,梁思成生活上比較保守,不喜歡熱鬧,追求穩定的生活,不喜歡快節奏的生活,據說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林徽因邀他和同學一齊出去玩,他一般都不會出去;事業上把事情事先安排的井井有條,不期望別人打亂自我的步伐,他的建筑學理論確實是以嚴謹著稱;感情上梁思成很講究實際,他追求浪漫的方式給人安全感,正是這些原因,林徽因在眾多追求者中選擇他,他以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她,從相識、相知到相伴,一同度過三十多年的歲月。
再看看梁思成星座是否貼合白羊座,白羊座對自我熱愛的事情永久滿腔熱情,從不說放棄,梁思成對建筑學永不停步的追求,不怕困難險阻,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中國的古建筑用,五年多的時間走遍中國一百多個縣區,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必須有超人的決心和毅力。“認真的男人是最有魅力的”這句話用在梁思成身上是最正確的,梁思成認真和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讓林徽因看到他對建筑學的熱愛不是停在口頭上,而是用實際的行動去證明。
梁思成的故事(五):
偉大的古建筑保護者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筑大師。人民英雄紀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樓滕王閣均出自大師的手筆。梁思成畢生從事古建筑研究和保護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早年留學美國,游歷歐洲?;貒蠖ň颖逼?,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和東北大學建筑系,并且開始潛心撰寫《中國建筑史》。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亂,梁思成只得帶著夫人和兒子梁從誡南下,在離重慶300多里的里莊落腳。日軍的入侵讓他們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狀況也是日益惡化。由于長期低頭伏案畫圖頸椎受損,他就用花瓶拖著下巴,繼續創作。
炮火連天、兵荒馬亂,即便在這個偏僻的小鎮也難得片刻安寧。1944年夏天,抗戰形勢扭轉,進入戰略反攻階段。這天,幾個陌生人忽然出此刻梁思成面前,他們奉盟軍司令部之命,前來邀請梁思成商議大事。聽明來意,梁思成二話不說立即乘竹筏從水路出發,到達重慶的朝天門碼頭,又棄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時,梁思成甚至來不及喝口水,一張軍用地圖已經擺在面前。盟軍正在準備大規模轟炸日軍,為了保護敵占區的古建筑不至于毀于炮火,所以專門把他請來請教。
梁思成手拿著紅筆,在地圖上仔細的圈點,每個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標記。圈點完畢,當他交還地圖時,稍作沉思,忽然說:“我還有個提議,期望另外兩個城市也能得到保護,可是不在中國。”美國人感到奇怪問他是哪兩個城市?他說:“日本的京都和奈良,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兩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話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覺得不可思議,當時兩國交戰正是你死我活之時,對于梁思成這個提議,就連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軍兵敗如山倒,卻仍在垂死掙扎,拒絕投降。為了打擊日軍的戰爭潛力,早日結束戰爭,盟軍在太平洋上集結重兵對日本本土發起了持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在連連的炮火籠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國內幾乎只剩下了廢墟,唯有兩個城市幸免于難,京都和奈良。盟軍最終聽取了梁思成的提議。
硝煙散盡,隆隆的炮聲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戰爭帶給人們的傷痛,仍然難以愈合。然而幸運的是京都和奈良躲過了那場浩劫,兩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機勃發。時至今日,多處古建筑群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讓日本人引以為豪,每一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來此觀光覽勝。當人們漫步古都,徜徉于歷史和現實之間,為人類的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贊嘆之時,不會忘了60多年前的那個中國學者。
文化遺產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財富,大師的遠見和胸襟令人欽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說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之后梁從誡赴日本演講,談起此事,眼眶濕潤的說道:“父親當時作出這個決定是不容易的,我們家有兩個親人都犧牲在抗日前線。”臺下鴉雀無聲,無不悚然動容。如果說這是兩個人的戰爭,勝負其實早已分曉。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人類有共同保護的職責。
梁思成的故事(六):
梁思成的故事首先是關于他建筑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出生在日本,到過美國知名大學學習建筑學,他學習建筑學的時候,接觸過宋代《營造法式》,由于沒有實地考察,當時他根本就看不明白。
回國后,他和他的夫人用了長達五年的時間,幾乎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記載和測繪當地的古代建筑,寫出了《中國建筑史》一書,這是第一本中國人自我寫的關于本土建筑的書籍。此外還寫過《清式營造則例》等書籍,他的書至今都是學習建筑學學生必讀的學籍。
他參與了眾多建筑物的設計,還親自參加我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建筑師,為建筑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另外一個關于梁思成的故事就是他的婚姻了,梁思成的一生有兩次婚姻,兩次婚姻都備受矚目。第一次是和林徽因結為夫妻,林徽因既是建筑學家,又是文學家,被稱為民國奇女子之一,她的光芒甚至比丈夫更閃耀,可惜的是天妒紅顏,五十一歲的她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林徽因去世七年后,梁思成娶了第二任妻子林洙,由于兩人的年齡差距,很受家人反對,六十一歲的他為了堅持所愛,不惜疏遠家人,和林洙結婚,林洙陪伴他度過快樂的晚年生活。他一生有兩個小孩,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都是和林徽因生的。
梁思成的故事(七):
梁思成只能屬于這個世紀。
也許能夠這么說,以后的世紀,恐怕再也難以出現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物。許多歷史條件已經無法再現,山川田野間再也沒有那么多被歷史煙塵掩蓋的古寺古塔,等待未來的人們驚奇發現,細心勘察。曾令世人驚奇而嘆為觀止的古都業已消失,永久不再可能誘發出人們的歷史活力和歷史想象了。
在一個漫卷風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應縣木塔,那還是兩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天然的想到了當年來勘察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燈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緩慢的向上爬,每上一層,便走到欄桿前環望四周。每上一層,風就愈加猛烈,人幾乎站立不住,僅有牢牢抓住欄桿,才不會被風刮走。
塔下的應縣縣城,是否還是當年梁思成看到的樣貌,我無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觀。木塔聳立,雄偉而壯觀,經歷半個世紀風風雨雨之后,斯物尤存。真是難得而幸運的事。懷著這樣的心境,根據自我以往讀過的關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資料,根據所見過的他們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著當年。想象著梁思成如何打著電筒爬行在灰塵掩埋的柱梁之間;想象著他們為發現一個千年古塔、為他們的古代建筑研究獲得一個珍貴例證而如何的驚奇和興奮。
我想到了當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輕學者莫宗江先生之后的回憶;他們爬到了塔頂,但塔剎還有十多米高,除了幾根鐵索外,沒有任何可供攀巖的東西。他們必須爬上去,才能完成整個木塔的測繪。那天,風呼呼的刮著,也讓他們有一種會被刮飛的感覺。梁思成第一個抓住鐵索,兩腿懸空的往剎尖攀援。她攀上去之后,其他幾個年輕人也一一的上去,最終將塔剎的各部尺寸、做法測繪下來。那時,他顧不上九百多年歷史的古塔木板已經枯朽,也未想鐵索是否銹蝕或斷裂。他就那么毫無顧忌地攀援。大風中,他搖擺著身軀。
木塔建成之后,能夠把它當做文化遺產看待,能夠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歷史第一人。
作為對建筑史一無所知的門外漢。難以想象梁思成這樣的人應對每一個新的發現,內心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一個旅游觀光者,尤其永久是健忘的。每到一處景觀,他會驚奇,他會興奮,但一轉眼,這些驚奇和興奮,又會被新的景觀引起的驚奇和興奮代替。他們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剎也好,充其量可是是形狀有差異,年代有遠近的建筑。
對梁思成這樣的人卻不以為然。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久是有生命的物體。一磚一瓦,一根立柱,一處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當他攀登木塔時,當他考察一座座石橋時,當他觀看北京城墻時,他絕不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而是將自我的全部生命,與他接觸的對象融為一體。
我很欣賞一位英國建筑歷史學家關于“建筑”的議論。在他看來,當一個穴居人為了更舒服在洞口掛上幾張皮子的時候,或當牧民用根柱子支起獸皮帳篷的時候,“建筑”并沒有開始。僅有當人類將自我的與他的建筑視為一體和引以為豪時,并且比單純的需要更進一步——他開始關心他的建筑外觀之時,“建筑”才真正開始。這位建筑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在建筑中,應當排除那些僅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確在“房子”與“建筑”之間必須有區別。
“‘建筑’是一種藝術,因而他在某些方面是人類或建筑者的表現。”這位英國學者說。
梁思成恰恰在這方面擁有了建筑的靈魂。他以做學問起步,從枯燥的架構分析、材料分析、形狀勾勒等等專業常識,走進了包容歷史與現實的人類精神。這樣,他對建筑歷史的描述,已不能僅僅視為單一學問。僅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價值,因為他把他們和創造他們的人的精神視為一體。
人們一般都愿意以無比欽佩的心境,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日本侵略帶來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為一名中國軍隊的飛機駕駛員,就犧牲于對日空戰之中。國恥家很,都完全能夠讓他對美軍轟炸日本本土感到興奮。
然而,梁思成想的更遠、更深。他是一個冷靜的歷史主義者。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們一切行為的時刻,唯獨他,依舊把熱愛傾注在人類古建筑上,他明白,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遺產,都屬于人類。
日本的一些城市,對于梁思成來說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有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大師親自指導設計的唐招提寺,是他所明白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他不能想象炮火頃刻之間使它灰飛煙滅。
在最終一篇描述梁思成保護日本奈良的報告文學中,我看到了這樣的記錄:在美軍開始猛烈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梁思成趕到美軍設在重慶的指揮部,向布朗森上校陳述保護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遞交一份奈良古建筑的圖紙。
應對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國軍官,梁思成說了這樣一番話:
“要是我從個人感情出發,想到國人的苦難,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種職業和歷史職責感,讓我冷靜下來。建筑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征,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結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我不清楚報告文學的作者如何了解到這番對話的資料,也許是一種文學虛構??墒?,這是貼合歷史的虛構,是貼合梁思成思想邏輯的合夢想象。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戰勝了仇恨,文化的永恒價值代替了戰爭的非理性。梁思成的提議受到了美軍的高度重視。保護奈良的計劃最終得以實施。戰爭之后,在大轟炸中幸免于難的奈良,因其眾多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被宣布為世界歷史名城。在奈良獲此命名三十周年的那天,朝日新聞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我開始明白,為什么梁思成當年會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向周恩來描述可能會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也開始明白,當他讀到北京城墻時,將它視為一種生命來訴說:“環繞北京的城墻,是一件氣魄雄偉、精神壯麗的杰作。它不只是為防御而堆積的磚堆,而是一圈對于北京形體的壯麗有莫大關系的古代工程。無論是它壯碩的品質,或它軒昂的外象,或它歷盡風雨,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總要引起后人復雜的情感。”
五十年代,聽說自我以往勘察過的河北寶坻一座遼代古廟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之后,有感于自我的被誤解,他有過這樣一句無奈的感嘆:“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一個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發出如此深沉的感嘆。一聲感嘆,世人誰能深深體味?
梁思成的故事(八):
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學教育家,梁啟超長子。梁思成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學教育事業。他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他培養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他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奮力探索中國建筑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筑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筑學方面貢獻突出;他還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新中國成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由于父親梁啟超因“戊戌變法”失敗后亡命日本,梁思成的幼年時代就在東京度過,他就讀于日本的華僑學校。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古籍,這讓他對中國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礎和濃厚的興趣。自甲午之戰和庚子賠款以來,中國屢受外國欺凌,這培養了梁思成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他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學習。梁思成在學習期間,不但學業優秀,并且興趣廣泛。他也很關心政治,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校“義勇軍”等愛國組織的中堅分子。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筑歷史有特殊愛好。1927年,梁思成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筑學碩士學位。1931年,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機構,并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向以高度熱情參加了各項建設工作。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國古建筑以外,他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梁思成在學術上是大公無私的,他期望把全部知識都傳授給年輕一代。無論是過去積累還是新近獲得的資料,他從不保密,盡其所有地為大家講授。梁思成的學術成就還受到國外學術界的重視,美國有專門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學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專著《圖像中國建筑史》。專門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筑歷史的宗師”。
梁思成的故事(九):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故事
此刻已經沒人能說清他們彼此第一次相見是在什么時候,可是彼時,梁正是人生的最好年華——十七歲。家門風范使他看上去與眾不一樣,儼然一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言語間略顯穩重但不乏幽默。而林則風華初露——十四歲,正值水般澄澈、花般嬌艷的年紀,明眸皓齒,神采飛揚。她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語言所不能表達的魅力,似靈動的精靈,只一眼,便住進了梁思成的心里。
世家的教育與文化的底蘊使他們志趣相投,心有靈犀一點通。經常是林笑談之中迎上梁眼里閃爍著的調皮的火花,就明白他已經完全理解了自我的思想。還有很多時候,梁思成對林徽因講著什么,使得她很吃驚,這正是自我想要說的,怎樣從他的嘴里表露出來了呢。精神的交融和靈魂的互相抵達使他們的心漸漸貼近,終極碰撞出了愛的火花。
梁并不是個善于言辭的人,但他不動聲色的諧謔,經常讓林徽因開懷大笑。他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篤誠寬厚卻讓林徽因感到有一種安全感。他又是個胸襟開闊、坦蕩無私又能細致進微地照顧別人的人,是個真正的男子漢。林在生活里所碰到的任何煩擾和偶然涌起的茫然心境,在他那里都會得到勸慰和開解。
兩個年輕人沉醉在愛的快樂中,充分享受著感情的歡快與甜蜜,他們第一次明白,原先真正的愛能夠讓心變得像白云一樣柔柔。溫情仿佛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沐浴在愛河里的兩個人想訴說,想歡笑,想歌唱,想把這歡樂帶給每一個人。這不是一般意義的歡樂,這歡樂來自靈魂,將引領他們飛往天堂。
婚前,梁問林:“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后都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婚后,梁思成曾詼諧地對朋友說:“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我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我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從外地回來,林很沮喪地告訴他:“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明白怎樣辦才好”梁聽后十分震驚,一種無法形容的痛苦籠罩了他,經過一夜的思想斗爭,雖然自我痛苦,但想到另一個男人的長處,他毅然告訴妻子: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金岳霖,我祝你們永久快樂。”而林不僅僅沒有離開他,反而感動萬分地對梁思成說了一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語:
“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
是的,她已經是個傳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著如許煙波歲月,隔著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書頁中的一個剪影。所有人都明白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為她寫下那樣的詩句,可是最終她還是沒有選擇他??墒?,比起徐志摩那樣激烈的愛,金岳霖的脈脈深情更令人動情。
汪曾祺寫過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個這樣的細節: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眾人大惑不解。開席前,他宣布說:“今日是林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嘆唏噓。
他為了她終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代替她。即使多年后,當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僧斢腥四脕硪粡埶麖奈匆娺^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貌,喉頭微微動著,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里。最終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
林的追悼會上,他為她寫的挽聯格外別致,“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總是用來指艷日,豐盛與富饒。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跟人說,追悼會是在賢良寺舉行,那一天,他的淚就沒有停過。他漸漸說著,聲音漸漸低下去,仿佛一本書,慢慢翻到最終一頁。
有人央求他給林的詩集再版寫一些話。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過很多神色,仿佛一時間想起許多事情。但最終,他仍然搖搖頭,一字一頓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當同她自我說,我不能說。他停一下,又繼續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我說的話,我不愿意說也不愿意有這種話。他說完,閉上眼睛,垂下頭,沉默了。
他從來沒對她說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說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無言地做這一切。愛她卻不舍得讓她痛苦選擇,所以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說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愛固然值得珍惜,可是要人愛你一時一刻并不難??墒亲蠲雷詈玫?,是有個人在至老時候還會想起你。那樣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從未忘懷過你。他會想起你年少時候的容顏,在他心中,你永久都是十七歲的那個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會想到嘴邊不自覺地輕輕地微笑起來,嘆息地說,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萬語的,可是已經不必說了。那樣的你,在那樣的他的心中,便是獨一無二的萬古人間四月天了。
梁思成的故事(十):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梁思成明白舊城作為一個整體,無論如何保護不成的時候,仍然發出最終的吶喊。他退而求其次,期望保住舊城的城墻和城樓。在北京《新建設》中,梁思成為北京城墻做了他最終的徒勞辯護,能夠使我們后人洞悉當年的情景(“”為毀城者的言論,“△”為梁思成的辯護):
城墻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統治的遺跡,其歷史任務已經完成,理應拆除?!髂敲?,故宮不是帝王的宮殿嗎?天安門不是皇宮的大門嗎?這一切建筑遺物雖然曾為帝王服務,被統治者專用,但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杰作,今日已屬于人民大眾,成為民族的紀念文物了。
可是,城墻限制和妨礙城市發展?!鳜F代城市為防止過度密集和擁擠,采取大城市用園林地帶分隔為小區域的辦法。城墻正可負起新的任務,承當現代大都市的區間隔離物。而當國防上需要時,城墻上還可利用為放炮的陣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現代還能再盡歷史任務。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墻。人民政府所規劃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舊城區,政策方向早已確定,舊時代政治、經濟上的阻礙早已消除,我們不應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墻所限制、所迷惑。
城墻阻礙交通?!髦灰x擇適當地點,多開城門即可解決。同時在城市道路系統設計上,控制車流,引導其匯集在幾條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適當的城門位置導向。拆除城墻,可取得許多磚,可取得地皮,利用為公路。拆之無害,且有薄利可圖?!鞒菈Τ?米厚的磚皮外,內皆灰土,總數約1100萬噸,以20節18噸車皮組成的列車日運一次,需83年才能運完。這一列車,83年之中可運多少有用之物?廢物體積如十一二個景山,安放何處?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廣闊的平原,何苦要費巨大的人力取得這一帶之地?拆除城墻的龐大勞動力又可進取生產許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費人力,同時毀掉一件國寶文物,不可是庸人自擾,簡直是罪過的行動。
但這樣的爭辯很快就結束了。爭速前進的歷史和匆忙的決策,徹底淹沒了梁先生的提議和童話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從城內開完會回到清華園,談到了北京市負責人的話:“誰要是再反對拆城墻,是黨內就開除他的黨籍!”從此,反對的意見,完美的提議,都沉默了。
這一次,是科學和理性的敗退。于是,對梁思成的批判開始了。隨后,北京城墻不幸地被拆毀了。
為保護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幾回。天安門外的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因為妨礙“幾十萬人民群眾的隊伍在那里理解毛主席的檢閱”,于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開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樓,梁思成與主拆派據理力爭,在會場上痛哭失聲。
梁思成的確書生氣,直到1957年,他還在抗辯:“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梁思成就針對北京市區規劃提出,將北京的行政中心建到老城之外,這就是著名的“梁陳方案”。但這一方案很快被否決。批判者說,梁思成是為古而古,妄圖將北京老城當做一個博物館保存起來。對此,梁思成曾對當時北京市的一位負責人直言:“在這些問題上,我是先進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歷史將證明你是錯誤的,我是對的。”
跑了幾年城建,王軍越來越理解梁思成:“梁先生不是為古而古,而是與城市的現代化聯系起來的。”
梁思成當年躺在病床上預言:這個城市還沒有長大,此刻只會得一些傷風感冒的小毛病,但我已經看出,他將來會心肌梗塞,得高血壓。
雖然他本人沒有看到自我的預言變成現實,可是王軍看到了這個城市心肌梗塞和高血壓的病癥。今日,北京城已經不堪重負,人口密度過高,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資源稀缺,許多文物建筑被毀壞。
在山西海拔2000多米的霍山,為尋訪梁思成夫婦當年考察過的一處古建筑,王軍驅車幾個小時才上了山頂,而梁思成當年則花了12個小時步行上去的。
“在那個高度,我最終理解了梁思成。”王軍深有感觸地說,“他實際上被一種文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血液里了。”